第12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获奖师生载誉归来

【党委宣传部 王永强】4月13日下午,我校第12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参赛师生、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张倩影、张生芹,冶金工程2014级学生曾召鹏和冶金工程2015级学生张时君在圆满完成比赛任务后载誉归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施金良率领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和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负责人前往机场迎接。

施金良为获奖师生献花

施金良对参赛师生圆满完成参赛任务载誉归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们在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施金良指出,我校学生在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中连续四届取得中国赛区冠军,并在全球总决赛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彰显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参赛师生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学校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他希望参赛师生认真总结比赛经验,不断探索比赛规律,不断提升实战水平,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校添彩,为国争光。

在回校途中,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参赛师生载誉归来表示热烈祝贺,并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宣传总结、经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指导教师张倩影、带队教师张生芹和参赛学生曾召鹏、张时君分别谈了参加大赛的心得体会。据张倩影老师介绍,每年九月份在冶金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开展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动员,组织学生参与校级的模拟炼钢比赛,并从中选拔出30名左右的学生形成炼钢大赛团队。在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开始之前,炼钢大赛团队会进行为期一个月以上的集训,以获得足够的模拟冶炼经验。每年的区域赛都是持续24小时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和老师不眠不休,而比赛的艰辛是没有参加过的人无法想象的。重庆科技学院30人的参赛团队只占到全球总参赛人数的0.2%,但比赛中我们完成的模拟炉数却占到全球总模拟炉数的1.3%。曾召鹏同学在24小时比赛时间内总共完成了151炉钢的冶炼。按一炉钢平均冶炼时长为5分钟来算,单单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耗时1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除了前面提到冶炼完成的钢水,为了追求极致,选手需要通过不断刷新的方式来找到能成功做出最低成本的原始数据,刷新的越多,机会越多。而曾召鹏同学,在24小时的比赛时间内完成了1500炉数的刷新。这意味着1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要刷新一炉。

曾召鹏骄傲地说,决赛的24小时中,需要通过不断地进步刷新成绩来保证排名。整个比赛过程中,连续刷新1515次,平均每分钟要刷新一炉钢,共完成151次。按每炉五分钟计算,一秒都不停歇,也得连续不断的坚持12个多小时,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也就是说,几乎24小时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盯着电脑屏幕提高自己的成绩和排名。从炼钢次数上来看,是全球参赛选手中最高的,从50多个国家15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初赛成绩不光是中国赛区第一,已经是全球学生组和企业组所有参赛者里面的第一!用行动最好的证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和回报总是成正比的。

张时君感慨地说,备赛初期,30个人的炼钢大赛团队分成了5个小组,分别探索了脱碳,脱硫,脱硅,脱氧,脱氢五个方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每个小组都运用Excel电子表格,记录十几组甚至几十组的试验数据,然后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对比,才了解模拟系统的规律。一个月的初赛集训,五个小组的齐心协力,每天六个小时的时间思考规律,几十个的电子表格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总决赛中,两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几十炉的出钢量,成功了四炉,看着自己成绩在排名上冲上第一又滑回第二然后又变成第一,起起伏伏,心情也十分复杂。

 近年来,学校围绕“三性一型”办学定位,致力于为“两业两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凝练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方向,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适应行业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学校在世界级竞技比赛中频繁斩获佳绩,是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指引下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生动案例,更是学校立足“两业两域”不断探索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路径的成果显现。

[返回列表] 发表时间:2018-04-16    浏览次数: